撰文者/游上逸會計師
前言
隨著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的迅猛發展,加密貨幣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日益提升。其中,穩定幣(Stablecoin) 作為連結法定貨幣與加密貨幣的重要橋樑,已成為國際交易、支付與避險的關鍵工具。泰達幣(Tether, USDT)作為市值最高的穩定幣,廣泛應用於數位資產交易與跨境支付。
然而,關於USDT在台灣稅制下的適用性,特別是營業稅(Value-Added Tax, VAT)的課徵問題,至今仍未明確。本文將基於台灣現行法規、國際監管趨勢及稅制邏輯,深入探討USDT的法律屬性,並論證其交易應免依營業稅法第四章第一節課徵,以確保租稅公平性與市場穩定性。
USDT之法律與經濟屬性分析
在判斷 USDT 交易是否應課徵營業稅前,首先須明確其法律與經濟屬性,並對其與其他金融資產、法定貨幣、數位資產之異同進行比較分析。
一、中央銀行與金管會的立場:
- 根據102年12月30日中央銀行與金管會聯合新聞稿,比特幣等虛擬通貨不具法償地位,且其價值不穩定,屬具有高度投機性之虛擬商品,不得視為法定貨幣。
- 另查金管會108年7月3日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令規定,針對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(具有流通性且符合投資性質),說明其屬證券交易法第6條第1項規定所稱之有價證券,應依金管會相關證券法令管理。
- 依據《洗錢防制法》第5條,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適用金融機構之規定,已納入金管會監管範疇,顯示監管單位已將虛擬資產(包含穩定幣)納入金融體系管理,而非一般商品。
二、USDT作為支付工具的特性:
USDT在交易實務中,與法定貨幣有以下相似之處:
- 價值穩定:USDT與比特幣不同,其價值錨定美元(USD),且由發行方Tether Limited承諾1:1保持價值穩定,功能上與電子支付工具相近,不具有一般數位資產的價格波動風險。
- 支付媒介:USDT被廣泛用於跨國交易,並能於各地兌換為當地的法定貨幣,功能與經濟學中用來衡量一個國家貨幣供給量的指標─銀行存款貨幣(M1)相似。
- 無投資性:與股票、證券型代幣(Security Token)不同,USDT 本質上不提供投資收益,而僅作為交易媒介。
三、USDT、比特幣、NFT及法定貨幣之比較:
由下表可知USDT更接近於貨幣,且與NFT、比特幣等數位資產不同,主要功能是支付與交易,而非投資或收藏。
特性 |
USDT (穩定幣) |
比特幣 (BTC) |
NFT |
法定貨幣 (USD) |
是否法償 |
否 |
否 |
否 |
是 |
價值穩定性 |
高(錨定 USD) |
低(市場波動) |
低 |
高 |
主要用途 |
支付、交易 |
投資、支付 |
收藏、投資 |
支付、交易 |
是否具投資屬性 |
否 |
是 |
是 |
否 |
是否可兌換 |
是 |
是 |
否 |
是 |
營業稅課徵的法理基礎與USDT之適用性
一、《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》課稅範圍
根據《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》(以下簡稱營業稅)第1條,營業稅適用於:
- 銷售貨物:貨物為有形,指將有形財產之所有權移轉予他人之行為。
- 銷售勞務:勞務為無形,指提供具經濟價值的服務或提供貨物予他人使用而收益,如仲介服務、不動產租賃等。
- 進口貨物:輸入台灣境內的實物商品。
二、USDT 是否符合「貨物」或「勞務」的定義?
- 貨物在營業稅上並無明確定義,但實務上其與無形的「勞務」相對,可被理解為可供交易或消費的有形動產或不動產。
- USDT為數位形式的價值儲存工具(數位資產),不具物理形態,與傳統商品(如電子產品、日用品)不同,非屬「貨物」。
- USDT數位資產的非實體型態,可能使其被歸類為「勞務」項下的「電子勞務」,但單就型態來看尚不能直接論斷。原因在於現行商品課稅之方式可區分為兩大類─消費性商品與金融商品,只有當USDT被判定為前者,才會落入第四章第一節的營業稅法範圍,須就其銷售課徵營業稅(開立全額發票);反之,則非屬第四章第一節的營業稅課稅範圍。
本會計師LINE ID:ericyu73,業者如有相關問題,可連繫本會計師提供諮詢。